高校十七大代表:中國教育踏上新的歷史起點

2007年10月19日         中國青年報

  編者按 

  黨的十七大報告關于教育的論述充滿新意。新意不僅在于把社會建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中的一個獨立目標,而且把教育放到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之首。中國教育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十七大報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中國教育如何進一步改革和發(fā)展,才能擔負起民族振興的歷史使命,發(fā)揮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社會作用? 

  記者特邀了部分高校的十七大代表,請他們面向未來暢談各自對中國教育的思考。 

  優(yōu)化教育結構 防止“知識失業(yè)”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 洪銀興 

  總書記在報告中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優(yōu)化教育結構。國家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例如,現(xiàn)在最缺的高級技工,就不一定都需要本科或者研究生學歷??墒乾F(xiàn)在有個問題是,什么類型的院校都要升大學,有了本科申請碩士點,有了碩士點申請博士點,最后都走一條研究型大學的路子。 

  高校的這種發(fā)展方向不適應市場的需求。我是做經濟研究的,從經濟學上來講,發(fā)展中國家有個通病,叫做“知識失業(yè)”。簡單來說,承擔的工作崗位不需要高學歷者,他所學的部分知識就失業(yè)了。這造成了一方面是大學生就業(yè)難,另一方面是高級技工之類的就業(yè)者嚴重缺乏。 

  對大學來說,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人不是一句空話。對南大這樣的研究型大學來說,最低層面是不能培養(yǎng)“知識失業(yè)”的畢業(yè)生,更高層次的要求是培養(yǎng)各行各業(yè)的精英。 

  大學教育要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進行改革。大學應該進行分類培養(yǎng),有的人要當科學家,有的人要從事應用型工作。但是,不論怎樣,一個大學生在學習期間,應該全面了解各個專業(yè)的知識。畢竟,他們大學畢業(yè)后,不可能局限在自己所學的專業(yè)找工作。在大學,廣泛掌握知識和學會一種學習方法要比掌握一門專業(yè)知識重要得多。 

  所以,大學要進行素質教育。以南京大學為例,我們建了一個匡亞明學院,每年有四五百名學生加入這個學院。他們在這里接受通識教育,兩年后進入自己的專業(yè)。這是國際上研究型大學通行的教學模式。 

  大學改革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加強社會實踐。這不僅指的是簡單的暑期實踐,平時的課程也應該有實踐。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國情。去年暑假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調查,他們從華西村到大邱莊,再到革命老區(qū)的農村。通過走訪,他們對農民和農村有了比較,有了了解。我感覺這些學生的面貌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現(xiàn)在他們知道學習這些知識的重要性,也知道自己應該學習什么知識。 

  我們鼓勵學生走出課堂,看看外面的世界。從另一層面來說,這些緊張而充實的活動擠掉了學生上網聊天的時間。 

  教育公平要通過不斷改革來完善 

  武漢大學黨委書記 顧海良 

  黨的十七大報告把教育放到了一個非常突出的位置,報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 

  我認為,教育公平不只是一個倫理觀念,實際上是經濟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所以教育公平也是民生問題,是社會公平的起點,它與青年的成長發(fā)展息息相關,與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關。但同時,教育公平又是需要通過改革創(chuàng)新不斷完善的過程。我們對教育公平的理解要有理性的態(tài)度,不能感情用事,不能超越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不能超越教育發(fā)展的現(xiàn)實,也不能脫離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實踐,不能脫離教育改革的大環(huán)境。 

  教育公平不是平均主義,不能因為強調教育公平而降低學校的辦學質量,讓所有的大學都按同一個層次來辦。就整個社會來講,隨著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更多的人可以接受一般的高等教育,但國家需要的高水平人才的培養(yǎng)依然落在重點大學身上,不能因為所謂的教育公平而拉平人才選拔標準和降低重點學校的層次。 

  目前的教育公平是建立在考分公平的基礎上的,但考分公平也是相對的,因為考試本身是有弊端的,不一定能全面真實地反映學生的情況,以一種有弊端的方法來選拔學生,本身是最大的不公平。譬如有的學生平時成績都很好,一次高考考砸了就可能失去了升學機會;譬如應試教育的考試方法對一些有培養(yǎng)前途的、素質能力都很高的學生也是不公平的,因為他不適應這種學習方法;還有各地高中教育的水平不一樣,這對學生也是不公平的。 

  大學要以學生為本,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這也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家長把孩子送進大學,但如果學校教學質量不高,不能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對學生而言是極不公平的。 

  教育公平是一個美好的理想,但教育又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教育公平包括方方面面,包括教育改革、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等等。建立現(xiàn)代國民教育體系、對貧困地區(qū)、民族地區(qū)教育實行特殊政策、建立學生資助體系來保障貧困家庭學生接受教育,這些都是針對現(xiàn)實經濟社會條件下存在的不公平提出的解決辦法。十七大報告提出了要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學內容方式、考試招生制度、質量評價制度等改革的要求,也就是要通過不斷改革逐步接近教育公平的目標。 

  大學要應對變化的世界帶來的挑戰(zhàn) 

  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劉川生 

  十七大報告把“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市場化、國際化”擴展為“工業(yè)化、信息化、城鎮(zhèn)化、市場化、國際化”。“信息化”的增加反映了我們黨對當今世界發(fā)展和時代特征的清醒認識和準確把握。我是清華大學自動化專業(yè)畢業(yè)的,我們讀書的時候,還不知道網絡是什么,可短短幾十年的時間,網絡已經席卷了整個世界,尤其是我們的大學校園,給大學的管理、教學、科研等各方面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學校既要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從網上獲取新知識,又要指導學生避免沉迷其中。大學生沉迷網絡,可能是讓很多高校頭疼的事情。為了解決這個新問題,聽說有的學校明令禁止大一學生上網。我認為這是行不通的。學生不在學校上網,可以在校外的其他地方上網,這樣可能更加失去控制。 

  網絡只是這個迅速變化的世界中的一項新內容。大學,必須趕上世界變化的節(jié)奏。我們的教育要從體制、機制、教材、教育方式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而首要一點就是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新。理念有一個以誰為主體的問題?,F(xiàn)代教育要求以學生為中心。對學校來說,以學生為主體,首先體現(xiàn)在學校職能的轉變,從管理轉向服務。我們要學習如何引導學生,如何啟發(fā)學生的自我服務。 

  我在國外工作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國外的高校,學生的宿舍都是自我管理。沒有清潔人員為學生清理衛(wèi)生,學生要自發(fā)組織打掃衛(wèi)生。我認為這是對學生們責任意識和生活能力的非常好的訓練。高校應該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得到更多的鍛煉,他們自己能做的事情就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 

  實際上,年輕人的潛力超出我們的想象。我從來不敢小看這批年輕人。在這個四通八達的網絡社會里,利用網絡學習新知識是不可阻擋的,很多學生掌握的知識甚至比老師還要多。 

  在這個迅速變化的世界里,學校就是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的大平臺,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正確獲取知識的能力和與國際溝通的能力,支持他們在科學上自由探索,在社會服務上大膽實踐。大學學習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的能力有全面的提高,這樣可以縮短他們適應社會的時間,讓他們在快速變化的世界里很快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本版文章由本報記者謝湘原春琳整理 

  學問和人生合一才是高質量教育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 鄭南寧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多處提到教育問題,不僅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還提出了“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作為一個大學校長,需要經常思考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如何來保證我們的教育質量。 

  需要注意的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不能簡單地看成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好,或者是出了多少教學名師,出了多少精品課程,不能用這樣簡單的數(shù)據來評價。無論哪個國度,也無論在什么樣社會體制下,大學總是體現(xiàn)了這個國家和社會未來的價值取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學還承擔著引領先進文化的使命。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質量觀,對人才要求的內涵也是不一樣的?,F(xiàn)在我們培養(yǎng)大學生,除了要求他們具有創(chuàng)新的能力、創(chuàng)業(yè)的能力之外,還要注意培養(yǎng)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要認識到現(xiàn)在大學生的價值觀決定了我們未來社會的價值取向。應該把學生人格的養(yǎng)成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要求,要從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多個方面來考慮怎么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格,使得他們成為具有社會責任的合格公民,這一點在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大學有責任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學生成長的空間。我們創(chuàng)辦了書院式的學生社區(qū),建立起了一個師生可以交流互動的環(huán)境,這些學生的成績較過去同年級學生普遍提高;我們還投入3000萬元建一個“工程坊”,為全校學生提供實踐場所,只要學生有興趣,都可以在這里實現(xiàn)自己的創(chuàng)作,如機械加工、電子設計等,讓學生享受創(chuàng)造的快樂。 

  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實際送來的是一顆希望的種子,大學不僅是為國家育才,還承載著許多家庭的未來和希望。我們大學現(xiàn)在更多的關注的是大學自身的一些指標,并沒有從大學生成長的角度去做更多的思考。大學如果能夠做到把學問和人生合一,才能保證培養(yǎng)的人才是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