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鵬:“理性投資從我做起”需要加強三方面工作

         作者董少鵬系證券日報常務副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本文刊于3月8日“證券日報之聲”微信公眾號。

    我國資本市場中小投資者眾多,其中相當一部分投資經驗不足,對賺錢想得多,對風險想得少。與此同時,有的銀行、證券、期貨經營機構過于注重業(yè)績,對投資者保護和市場生態(tài)建設重視不足,甚至利用投資者的盲從心理牟利。這兩個方面的不理性因素,都是市場風險的源頭和催化劑。提高市場參與者的理性水平,防范化解市場風險,兩個方面都要“從我做起”,也必須從機制建設上著力。

    第一,靠社會化教育和個體學習相結合提升投資者理性。

    中小投資者提高理性程度,就是對自身權益的最大保護。投資者要主動了解上市公司情況和所投資產品的情況,還要了解宏觀經濟以及相關產業(yè)周期問題等。投資者提高專業(yè)分析能力,除了自身努力“修煉”,還要依托社會化、公益化的投資者教育基礎設施。

    在證監(jiān)會主導下,目前我國已建立國家級投教基地29家,一些省份也建立了省級教育基地。這些基地既有實體基地,也有互聯網基地。投資者可以免費到這些場所學習投資知識、了解宏觀大勢、分享案例分析、提升風險防范能力、增強投資理性。

    建設投資者教育基地,符合我國中小投資者眾多的現實,是資本市場建設的一個創(chuàng)舉。下一步還應完善相關設施和服務,細化和深化投資者教育職能。

    第二,完善制度規(guī)則,使所有金融機構擔起“理性投資引領者”的職責。

    專業(yè)服務機構應當擔起“理性投資引領者”的職責,因為它們是中小投資者認識市場的“窗口”、參與市場的“通道”,也是市場風險的“密切接觸者”。資本市場的專業(yè)服務機構不單是證券、基金、期貨等經營機構,也包括銀行、保險公司、信托公司等機構。這些機構是引領理性投資的一線責任主體。

    2017年7月1日,《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已實施。辦法明確要求,經營機構應當根據產品或者服務的不同風險等級,對其適合銷售產品或者提供服務的投資者類型作出判斷,根據投資者的不同分類,對其適合購買的產品或者接受的服務作出判斷。專業(yè)服務機構既要了解投資者風險承擔能力,又要講明白投資產品的風險程度,實現投資者與投資風險“對表”,從而構筑起保護投資者的第一道防線。

    筆者建議,進一步統(tǒng)籌監(jiān)管機構和行業(yè)協會職責,將《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向所有金融服務機構推廣,并建立完善日常稽核、隨機稽核、專項稽核制度,促使專業(yè)服務機構嚴格執(zhí)行適當性管理,加強投資者教育,承擔起引領理性投資的主體責任。

    第三,把資本市場內容納入干部培訓體系和公民教育體系。

    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資本文化水平,是促進資本市場理性發(fā)展的長久大計。雖然我國投資者隊伍已逐步壯大,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已初具規(guī)模,并且,我國創(chuàng)造的一些監(jiān)管制度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但相對發(fā)達市場而言,我國居民的資本市場意識、現代投資意識仍然相對不足。我們還沒有建立起與資本市場發(fā)展階段相匹配的干部教育和公民教育體系。

    我們看到,很多有穩(wěn)定職業(yè)的投資者把參與資本市場當作“博彩游戲”,對于趁機撈一把興致很高,對于共建市場秩序沒有興趣。而那些資本市場的“局外人”則把投資者一律看作投機冒險分子,把上市公司一律說成“圈錢者”,對市場治理冷嘲熱諷。這兩種心態(tài)是資本市場進一步提高質量、增強競爭力的阻力,需要逐步加以消除。

    建議從國家層面建立相關制度,補上干部培訓體系和公民教育體系中資本市場內容的短板,推動行業(yè)單位、院校、媒體和社會公益平臺協力開展工作。

    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資本市場,弄清楚資本市場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基本關系,從而營造更加良好的改革發(fā)展氛圍,推動資本市場進一步深化改革。